传“火”——定西民进会员苗丽

这时成熟端庄的苗丽正坐在对面,安静地接受我的采访。可谁曾想到,在她的秦腔艺术世界里中,苗丽却常常以“复仇女神”的形象登台,粉面饱含悲愤,水袖飘若游魂,一手持猩红的折扇,待激烈时,忽而口吐怒火,瀑布般喷向杀手寒光四溅的钢刀,喷向黑暗,喷向观众内心的崎岖与不平。
这是苗丽秦腔表演艺术的代表剧目之一《游西湖 杀生》中所展示的“吹火”绝技。
观众对这样一门具有强烈舞台渲染效果的绝技自然倍加喜爱,作为这一绝技的表演者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国家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上榜艺术家,苗丽谈起关于这一绝技的习承和传续,有着太多的想法需要表达。
绝 技
“吹火”绝技被排列在秦腔八大传统绝技第一位,苗丽介绍说,经过数百年的表演和不断创新提升,秦腔“吹火”绝技,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艺和艺术表现形式。
苗丽回忆,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师从西安三易社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杨玉红(已故)老师学习这门绝技。如今,经过30余年的勤学苦练,苗丽不仅对“直吹、仰吹、蹦子翻身吹”等多种传统技法掌握的十分娴熟,而且在吸纳传统“吹火”绝技精华的同时,在长期的表演和练习中,她还钻研出一些新的“吹火”技艺。
按照苗丽自己的总结,“吹火”的种类分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按形状分有“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火、蘑菇云火”等。
苗丽说,这些“吹火”种类和火的形状,都有它特定的表达内容和作用,需要在特定剧情冲突和表演需要中加以灵活运用,且不能混淆代替。
据苗丽讲,尤其在《游西湖?杀生》这一折戏中,李慧娘所吐之“火”,代表真理正义,是战胜邪恶的利器,是支撑公道的力量,是绽放光明的光芒,因而这“火”一定要彤红、光亮、有力。
她告诉我,就在1958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戏剧大师梅兰芳在观看了《游西湖》后,对秦腔传统“吹火”绝技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许。梅兰芳大师说“吹火绝技把慧娘的满腔悲愤和对贾似道的英勇反抗表现的淋漓尽致,把慧娘的形象提到了英勇高洁的巅峰,也让这个复仇的女神,表现的壮美极了,勇敢极了!”
传 承
关于秦腔“吹火”技艺最早文字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元年《钵中莲》一书。
到清末,随着戏剧的繁荣,“吹火”绝技随秦腔发展走向了成熟。至今,“吹火”流经五六百年的历史,已经为秦腔爱好者所熟知和青睐。
对于秦腔艺术,“吹火”的独特代表性,等同于川剧中的“变脸”。
就是这样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数百年来受到众多戏迷们喜爱的表演绝技,在今天,却随着秦剧市场的萧条和观众群体的不断萎缩,而遭遇到传承不力的尴尬困境。
苗丽介绍说,本来过去在传承这门绝技时,按照传统行规过去绝技秘不示人,只有关系亲近或确立正式师徒关系者才可以教徒并传授,因此长期以来掌握这门绝技并能蜚声业界的名家大家并不多;再加上“吹火”又是一门难度极高的秦腔舞台表演技艺,学习既费时又吃苦,因此钻研学习的人也愈来愈少,使得这一绝技面临着后继乏人和濒临失传的困境。
继承者稀缺,后来者匮乏,整个秦剧市场萎缩,“吹火”这门精彩、绚丽却掌握困难、练习艰辛的绝技又该如何传承下去?
突 围
其实苗丽被认定为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前,就对这门绝技的传承和创新有过深入地思考。
“时不待我,刻不容缓”在接受采访时,苗丽用这样八个字形容抢救这一艺术瑰宝的紧迫。就此,在苗丽撰写的一篇文章里,她提出了“四点措施”,“一是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秦腔‘吹火’绝技在秦腔表演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秦腔爱好者保护、传承该技艺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进而形成保护传承此一绝技的社会共识;二是要结合戏剧人才的培养,在相关专业、业余秦腔剧团建立‘吹火’绝技传习所,确定受传对象,以老带新,进行传帮带,培养后继人才;三是要鼓励专业、业余院团增加该技艺剧目演出的场次,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表演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四是要加大政府采购此类戏剧演出的力度,使此类戏剧更加公益化、大众化,为其普及、传承、保护、创新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与文化环境氛围。”
之前,苗丽自己也带了几个徒弟,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授工作进展并不是太顺利。
2016年8月,一条消息的传来让苗丽既喜又急。
她“喜”的是,得知自己被选入国家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而且全省只有她一人入选。
她“急”的是,这一工程采用“一带二”的形式,即每位艺术家向两名学生传授两出经典折子戏,要求同年12月中旬就要把戏排演好并拍摄成影像资料交文化部考核验收。
掐指一算,距验收只有不到4个月时间,而苗丽的两名弟子此时的表演水平离上台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越难越要干成”,苗丽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时,她性格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起了作用。
苗丽选两名弟子侯娜和陈翠翠分别演出《游西湖》中“杀生”与“鬼怨”两折戏。其中,今年24岁的侯娜,成为苗丽这门“吹火”绝技所传授的第一个弟子。
谈到紧张的排练,苗丽忍不住流下眼泪,她说由于“吹火”表演的特殊性,侯娜平时练习时只能在户外进行,雨淋日晒,自不待说,定西的多风气候,更让她吃苦不少,开始练习,被火烧掉眉毛是常有的事。
说起另一个徒弟陈翠翠,苗丽眼神中流露出的也满是怜爱。她说,陈翠翠身架不好,但是“鬼怨”这折戏却要求她要身披两米多长的斗篷表演,在舞台上想将这长斗篷在风中舞动起来,是非常辛苦费力的。
这种排练的艰辛可想而知,苗丽和徒弟的付出最终没有白费。2016年12月中旬,她们的剧目不但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而且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采访快结束时,谈到秦腔艺术的未来和这门有着六百年历史的秦腔绝技的传承,苗丽眼中有艰辛,但更多的依然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