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贮满爱
让心灵贮满爱
—记民进会员、甘州区西街小学高级教师李玉莲
李玉莲,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已经耕耘了三十年,她把对学生、对事业、对家庭和对民进组织的爱相融相通,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誉。
(一)
李玉莲认为,爱心温暖和师生情感交流在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她班上有一个叫薛飞的学生,学习差,还经常违犯纪律,老师多次教育,都收效甚微,令老师和家长头疼。一次,由于孩子不小心扭伤了脚,几天不能到校上课,李老师几次去看他,并为他补课。那些日子恰巧李老师也患了病,接连几天打吊针,但一次也没影响给孩子补课。一天晚上,当这个孩子发现老师因扎针淤血而发紫的手背时,才知道老师是在带病为他补课,孩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后来,这个孩子不仅学习进步很快,而且成为自觉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李老师充分利用周会、队会以及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学生思想品德优良率为100%,所带班级先后9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或优秀中队,她本人7次荣获“模范班主任”称号,1986年和2001年被评为全市模范班主任,1999年荣获市“优秀中队辅导员”称号。
在教学中,她系统地学习《实验纲要》、《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和创新教法,运用愉快教学、情景教学、异步教学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运用录像带、投影片、计算机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所带班级学生语文基本功扎实,听说读写能力强,成绩突出。她曾多次上示范课、公开课。1990年在全市“教学新秀”评选活动中,荣获小学语文二等奖,1991年被评为教改实验优秀教师,并获教改优秀课一等奖,1997年所授《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课在参加全国优质课电化教学评选活动中,荣获地区一等奖、省三等奖。
她致力于教学理论、方法的实践与研究,论文《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智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运用电教媒体上好思想品德课》、《改进教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等在教育刊物发表,《优化课堂结构,加强学法指导》、《她是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在优秀论文评选中分获一、三等奖。所承担的“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推广实验研究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并承担的“在‘注、提’教学中渗透异步教学法的探索研究”科研课题获张掖市第四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十多篇论文参加了市、校的教学研讨,经常帮助辅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被学校聘为青年教师导师。2001年2月被确定为地区骨干教师,2001年10月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2002年10月成为省级骨干教师,2008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二)
在她女儿的心目中,她既是慈母,更是良师和益友。李玉莲的丈夫长期在农村工作,一个月回不了几次家,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她既要上班工作,还要操持全部的家务。她的形象,在她女儿和丈夫的心中是高尚而伟大的,正如她的女儿所说“我们优秀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母亲”。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她女儿上一年级时,有一次她帮女儿整理书包,发现在小女儿的文具盒中多了一块漂亮的橡皮,在她的追问下,孩子最后承认橡皮是拿别人的。她知道事情虽小,但对孩子分辨是非、形成优秀品质的影响很大。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让孩子承认并改正了错误,使孩子受到了教育。
到了高中,在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子女成为她格外关注的事。她从不夸夸其谈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小事循循诱导,让孩子感悟真理,从而学会做人。有一次,女儿们放学回家,气乎乎地向她诉说途中发生的事:原来在她们放学的路上,看见一辆满载货物的三轮车陷入一个泥坑,她俩停下自行车,主动帮那个人推出三轮车,污泥溅了她们一身,而那个骑车人却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这时,她看着两个孩子满身的泥水和一脸的忿忿不平,语重心长地对她们说:“真心帮助别人的人是不应该计较报酬的,而且应该会以此为快乐,虽然那个骑车人没说一个‘谢’字,但他一定心存感激。有时候的付出不一定就能得到回报,只要值得,就不应该在乎什么回报。”
在她的教导下,两个女儿诚实、正直、善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优秀班干部,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上高三时,被学校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她和她的女儿,不仅是母女,还是朋友,她们平等交流,互相倾诉,互相倾听,共同感受生活的苦与乐,在她们中间没有秘密,没有隔阂,有的只是信任和关爱,以及理解和支持。
她不但教孩子如何做人,还教孩子如何学习。从孩子呀呀学语开始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孩子识字、写字、到记儿歌、背唐诗,都注重教给方法,从不强迫孩子。女儿三四岁时,她还在农村工作,那时没有条件雇请保姆,她就把孩子带到学校,休息时给孩子教识字画画。女儿对逐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了专心致志学习的好习惯,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她女儿学习时从不分心。
有了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有好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她利用小学老师自身的优势,注重孩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教育孩子学习要勤奋刻苦;到了中学,她自己虽然不能经常辅导孩子,但她却经常同孩子探究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学习,比如,教女儿做英语单词卡片,做美词佳句摘录等;女儿上了高中,她又及时引导孩子学习要好问多思。针对女孩子上了高中喜静不喜动的特点,她经常勉励孩子上课要积极发言,凡是不懂的问题要多请教老师和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她的引导下,两个女儿不仅一直学习名列前茅,生活观、价值观也得到了培育。现在女儿们在上海高校网球比赛中拿到名次后在向她报喜的同时还不忘记感谢母亲以前的鼓励。
她不仅对女儿的品德和学习重视,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孩子从小要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她的女儿从小就养成了干家务活的习惯,即使在高三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每天一进门放下书包就进厨房帮她做饭。
她成功培养了优秀的女儿,但她从不以此自傲、沾沾自喜,对周围的同事和朋友总是都给予热心的帮助。她经常把同事和朋友的孩子领回家,同她的女儿进行交流,并把女儿的学习方法毫不保留地介绍给别人,把她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教训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别人,好多家长和孩子在她那里得到受益,大家都夸她是“无私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