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勋武赴东乡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6月9日清晨,省政协副主席、省委会主委尚勋武一行乘车向东乡县春台乡驶去。从县城到乡上,虽然只有20多公里,但全部都是盘山公路,40多度的坡道,将近180度的急弯,车行近1个小时。
一路上,看着周围茫茫的土山,尚勋武就在思考,能不能发挥本地特色,在土上做文章,寻求烧制高端建筑外墙用砖的成分配比和技术,把东乡打造成一个建材工作园区呢?这个计划在他心中慢慢酝酿。
石家沟村,典型的东乡村落,地处东乡县西部,坐落在群山聚汇之中,尚勋武的联系户就在这里。沿着新修的硬化村道,尚勋武首先来到了张可勒家。这是一户已脱贫户,户主张可勒今年70岁了,但精神非常好,他笑逐颜开地迎了上来,向尚勋武介绍着家里的情况。他的家有两个连着的院子,第一个院子中一间上世纪60年代的房屋是他父亲修建的,目前并没有住人,是专门保留下来用于展示村中房屋变化情况的,另一间房屋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是张可勒之前居住的。张可勒拉着尚勋武的手指着第二个院子里新建的房子兴奋地说:“党的政策好啊,都是政府给修的,好得很!”房屋窗明几净,家电齐全。尚勋武还跟着张可勒察看了院子旁的羊圈,10头羊在圈中吃着新割的苜蓿,张可勒说这也是政府资助他养的。尚勋武向他提出建议,可以把苜蓿晒干后粉碎,按照1比4的比例掺上麦草混合喂养,这样可以保证一年之内饲料的统一性,有利于羊的快速生长和繁殖。张可勒如获至宝,一个劲地点头。
张可勒的儿子张翼德勒今年28岁,目前在外务工。尚勋武详细询问了他每年打工的地点、工种、时间等,并给他出主意,利用斋月在家的时间苦练砌墙手艺,通过提升技能,从小工向大工发展,从而稳定提升收入,走上致富道路。
随后,尚勋武来到了杨默罕默德家。杨默罕默德有两个儿子,都长期在外,家里的地打理起来比较困难。尚勋武仔细阅看了贴在墙上的贫困户帮扶联系卡和“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书,了解一家人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和帮扶措施。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尚勋武建议他将土地交由别人租种,自己搬迁到县城附近,既能与儿子互相照应,也可以转变生产方式,逐步脱贫。
村委会里,尚勋武同县乡领导、村民代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用拉家常的方式,召开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尚勋武说,2004年的时候我来过这里,那一次是为女童教育问题。这几年来,大家的思想认识已经转变过来了,孩子都送出去上学,这是从根本上脱贫的路径。
村中的土地大多种植着枸杞,但是产量不大。因为有鸟类前来啄食,所以政府出钱为田地加装了防鸟网,一亩地耗资1500元;近期,很多枸杞都长了虫,但用药后效果不明显。尚勋武在地里仔细查看,又详细询问了村民,然后,从自己农学教授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应对方案,一是防鸟网不要太早架设,等枸杞成熟时再使用,因为鸟不吃生枸杞,而常年日晒会缩短防鸟网的寿命;二是利用地膜技术集水保水,可以有效提升枸杞产量和质量;三是使用针对蝽类昆虫的农药,如溴氰菊酯、DDV等防止虫害。
村中生长有很多野生黄芪,村民想摘取种子后人工育苗种植。目前建起了一小块试验田,铺上了地膜,但刚出的苗子容易碰到地膜后被烫死,所以需要人工扒开,非常费工。尚勋武建议他们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的技术,有效保墒蓄墒、集流雨水和抑制杂草,同时省去了揭膜的工序。尚勋武还建议村里成立药材种植合作社,紧盯育苗和销售两个重点环节,解决个体农户无法解决的困难,为农民增收。
春台乡位于刘家峡水库的南边山上,从山头望下去,山势雄宏,水天一色,非常壮观。尚勋武提出,可以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以东乡文化为主题,集摄影基地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通过政府出资搞好交通和宣传,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路行进,一路思考,一路交流,短短一天时间,尚勋武为这里的脱贫之路初步描绘出一幅蓝图:
——抓教育,挖穷根。
——合作化,促产业。
——显特色,引投资。
准备返程时,太阳已经西沉,尚勋武还在惦念着打造建材工业园区的事。他在路边土山上采集了两袋土壤样本,一到兰州就径直去了兰州理工大学雷兴福教授的彩陶工作室。他把样本交给雷教授,并嘱托一定要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如果可行的话他会尽快汇报省委省政府,争取项目早日上马。
从雷兴福工作室出来,早已繁星满天,尚勋武突然想起民进中央企联会有几位企业家对投资旅游项目很有意向,于是他又掏出了电话……他还想着,晚上要把东乡的风景和文化写成一篇文章,宣传出去,让全国都认识这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
同行的省政协资环委副主任袁维辉敬佩地说:“尚主席,您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激情真是我前所未见的。”是的,有这样的领导干部,有这种态度和激情,甘肃脱贫攻坚战何愁打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