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官网!今天是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

  •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大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省委会要闻

尚勋武主委做客甘肃卫视《新闻透视》节目

2014-01-07 13:03       来源: 作者:【字体:
 
 
 
 
    2012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甘肃省委会主委尚勋武做客甘肃卫视《新闻透视》节目,就“三农”问题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尚主委,您对我们2011年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怎么看?
 
    尚勋武:在各种自然灾害比较多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农业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特别是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8年的丰收,总产突破了1万亿斤,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得益于政策好、人努力。政策好,总理在报告中讲了,中央去年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到了1万亿,通过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还有其他一些技术补贴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政策措施的投入对农业丰收都是有力的支撑。人努力,就拿咱们甘肃省来说,省委省政府2010年提出了“四个千万工程”的目标任务:推广了一千万亩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千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一千万亩大田节水技术,实施一千万亩优质林果工程。这几个一千万既有政策措施,又有技术创新,即涉及粮食安全又关乎农民增收。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去年的生产实践中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推动甘肃省农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最显著的成绩就是我们的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了一千万吨。
 
    主持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难得的机遇期,而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也是“科技创新”。那么,能不能说科技创新为当前解决农业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尚勋武: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我们的人口数量来讲,是十分稀缺的资源。这两个约束对我国农业生产来说是刚性的约束。我们国家农业生产下一个阶段要突破,要满足对农业品消费的需要,主要的出路就是科技创新。
 
    主持人:这次全国两会,您是不是也带来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的金钥匙?
 
    尚勋武:我今年的提案中有两件是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建议。一件是建议国家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补贴政策。马铃薯在我国有7800万亩的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我国马铃薯的分布区域和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在地域的行政区域上是高度重合的。7800万亩马铃薯中80%分布在贫困带上,其中甘肃省有近1000万亩,云南省有1000万亩,贵州省有近1000万亩,内蒙古的西部有1000万亩,四川省有800万亩,重庆有600万亩,基本上都在连片的贫困地带。这些地区老百姓种植马铃薯都是用传统的方法。多年来,由于这些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技术进步比较慢,农民的收入也比较少,所以他们采用新技术的能力也比较弱。我们国家马铃薯的产量比较低,而2010年全国平均单产1044公斤,而这些主产区平均产量都没有达到1000公斤。一般来讲,发达地区马铃薯的产量都可达3000公斤以上。我们测算过,在这些贫困地区,马铃薯的产量至少应该在2000公斤。我们在甘肃东乡安排一个示范点进行试验,使用脱毒种薯技术,结果亩产量达到2700公斤,而农民自留种的只有810公斤,相当于增产了近2000公斤。所以说这项技术对农民增收的意义很大。如果在我国7800万亩马铃薯产区采用脱毒种薯,配套配方施肥、病虫害联防联控等措施,预计全国马铃薯的平均产量可以提高到2000公斤,这相当于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这对我们国家土地资源的节约,对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建议国家通过良种补贴的政策让老百姓尽快用起来。
 
     第二件提案是,建议国家立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特别是在甘肃建立示范区。
 
    主持人:我们注意过,您好像不止一次提交过关于双垄沟播技术的提案,您为什么对双垄沟播如此钟情、如此执着?
 
    尚勋武:就像你说的,我从08年首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就提了这方面的提案,这几年也连续在提。国家农业部对这项技术是比较认可的,认为值得推广。这项技术是甘肃科技人员20多年不断的试验探索总结出来的。04年,我们开始大面积示范,在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产量。我们这项技术可以将玉米种植区域由过去500毫米降水以上地区扩大到300毫米降水以上地区,从过去1800米海拔高度地区提高到2350米海拔高度地区。这样就使玉米这个高产作物的适用范围扩大了很多,就可以替代过去在这些地区种植的小杂粮,如:荞麦、谷子、糜子等。替代后增产的幅度很大,这些小杂粮的产量很少突破100公斤,如果用这项技术种玉米,产量都在500公斤以上,就是说可以增产400公斤。即便在种植玉米的地区采用这项技术,增产率也在30%,增产150公斤。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一年中不均匀的降水用地膜保存在土壤中间,让作物持续利用。我们实验的结果是,水分利用率可以达到80%。甘肃省通过这项技术的利用,把过去不稳产的地区变成了稳产的地区,低产地区变成了高产地区。这项技术在贫困山区,特别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中东部长城沿线地区等旱作区是革命性的技术。甘肃省这几年粮食产量连续每年增产50万吨,主要靠这项技术的运用。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推广过程中,在组织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制定了一部规划,出台了一套扶持办法,组织了一套行政领导班子,组织了一套技术指导班子,出台了一套问责制度。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组织创新,使得这项技术近几年推广十分到位。
 
    主持人:尚主委,我们注意到您还有一个提案,《中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改革创新驱动》,这应该是一个制度创新的问题,是不是在您看来,制度已经成为阻碍农民增收的拦路虎?
 
    尚勋武:年前,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2年要完成全国土地经营权的确权,包括宅基地和林地确权。当前我国农村工作面临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在制度层面上我们土地的权属关系不清楚。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到底是什么,他对哪一块土地有权,权利能否自主处置这些问题不清楚。总理多次讲到农民的财产权问题。怎么体现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益,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就无从谈起,土地流转就不可持续,无法保障,农业规模经营就难实现。第二个方面,农民的身份界定不清楚。多年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给我们的户籍背后附带了很多附加利益,影响了农民的自由迁徙。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要减少农民。那么,农民怎么样减少,减少到哪里。当然应该将这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去,到那些能够从事其他产业的地方去。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所以我觉得下一步,“三农”问题里,最根本的制度创新还是要在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上要有所创新。
 
    主持人:现在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了,我们怎么去解决这些阻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问题?怎么打掉这个拦路虎呢?
 
    尚勋武: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而且要下决心。比如土地制度改革,第一步是确权。确权以后就要用权,看看这个权利能用在哪些方面。我们现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农民缺少产业致富的启动经费。这个经费由谁提供呢,政府公共财政没有那么大的规模,应该由金融系统提供这个资金。现在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给农民提供这个资金的时候,农民手里没有值钱的东西去抵押。我国的《担保法》有一个限制: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农村的宅基地和林地不能作为银行融资的抵押担保物,这就是法律上的一个约束,这个约束必须打破。确权以后,下一步应该修改《担保法》,打破这个约束。让我们的老百姓能够拿自己的土地财产去银行抵押担保。全世界公认土地是最值钱的资产。这个资产如果能用好,农村金融就可以搞活。农村金融搞活了,老百姓融资的问题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起步资金也就有了,扩大产业发展的资金也就有了。户籍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规模化经营,必须要减少农民,减少的农民要转移到城镇去从事二、三产业。从事二、三产业,就必须要解决自身的户口问题。户口落到哪里,他们的孩子在哪里上学、将来怎么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户籍背后的利益链条要是不打破,不解决自由迁徙的问题,农民就迁徙不了,我们的规模化经营就成了一句空话。土地的流动就没有办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