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干旱山区师生有水吃
为了干旱山区师生有水吃
——记心系甘肃贫困地区的全国政协常委李国璋
身在北京,全国政协常委、兰州大学教授李国璋这些天却一直在关注甘肃的天气。从去年9月到他来北京前,甘肃持续干旱,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减少了七到九成。“多下点雨吧,要不会宁、定西那里的农村学校吃水又成问题了。”李国璋惦记着那里的师生。
都说“陇中苦瘠甲天下”,位于甘肃中部的会宁和定西,自古就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贫困地区,十年九旱,人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干旱缺水不仅制约着这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困扰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
这几年,甘肃实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老百姓的饮水困难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缓解,但农村中小学师生饮水却依然困难很大。李国璋对此一直十分关注,在他的努力下,甘肃和江苏的民进省委会曾积极捐款,为学校修建水窖,解决饮水问题。
前几年,旱情严重时,会宁有的学校曾出现过四五十人共用一盆水洗漱,拧毛巾的水再接回利用的现象。去年下半年,甘肃又进入了一个干旱期,“学校师生饮水的情况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去年11月,李国璋又专门到会宁县和定西市调研,在3天的时间里,他驱车走了6个偏远山区乡镇,了解那里师生的饮水情况。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修建水窖,硬化校园,“集天上雨、解师生渴”一直是当地农村中小学解决饮水问题的现实手段。调研中,李国璋却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会宁县539所学校中,已经解决饮水困难的,初中占34%,小学占4.9%。山区寄宿生缺水高达85%,全县师生人均占水量不足160升,勉强可维持两个月。旱季到黄灌区拉水,每吨水价格平均为50至60元,高时到80元。每年各农村学校用于解决师生饮水的经费占到整个公用经费的51%。定西安定区农村328所中小学6.3万名师生人均年拥有水0.28立方米,人均在校用水量为1.4公斤。
数字已让他感到心急,所见到的场景更是让他焦虑。一些学校因为没有钱,建不起水窖,硬化不起校园,断水期间,师生只能从沟壑取苦碱水饮用。由于中小学公用经费不足,很多学校除去取暖和买水,剩下的钱仅够维持日常教学,根本没有能力购置供水锅炉、小型茶炉这些饮水设施,喝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开水。
回到兰州后,李国璋立即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文字材料,反映给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期望能够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解决。
今年甘肃省两会上,李国璋又把这个问题作为甘肃民进省委会的提案,递交了上去。让他稍微心安的是,在省两会上他了解到,省里今年为民办的12项实事中,第一项就是解决1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当省长向政协委员征求对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他直言不讳当面向省长提出:“教育要优先发展,所以省里在解决饮水安全时,要把师生饮水问题优先解决。”省长对这一建议十分重视。
今年全国两会李国璋又把材料带到北京。他在思考,除了提案,还有哪种形式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你们媒体给呼吁呼吁,让社会都来关心干旱山区师生的饮水问题。”他还要向教育部提出建议,抓住新建寄宿制学校的机会,整合资源和资金,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尽快改善农村中小学的饮水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