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璋:关于促进我国回归自行车王国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自然》周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论指出,21世纪以来的9年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0.3万亿吨,照此速度,未来20年内,地球平均气温将至少上升2摄氏度,超过对生命构成威胁的临界点。届时,我们将面临地球上自人类存在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专家在研究了多种环境因素后指出,留给人类阻止气候变化的时间只有20年,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此事每耽误一天,将来出现危险后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我国也已丧失排放水平低的优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比较高。虽然《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义务,但我们是签约国之一,同时,目前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承诺期的谈判业已展开,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谈判各方关注的焦点,已被要求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如果不采取有效举措,我国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中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可能引起国际非议,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如箭在弦、势在必行,也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我国要想在低碳经济国际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拥有话语权、掌握话语权,就必须早做准备。首先,应追求社会结构向“橄榄形”的公平社会过渡。因为两极化的社会结构不利于解决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从丹麦、瑞典等西方福利型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越公平,就越容易造就一个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结构越合理,就越能把低碳价值观深入推广下去。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政府大力修建自行车道,限制豪华型轿车的车道,该政策能执行下去,就是因为社会结构属于中等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形”社会。同样,在日本,电动车及小排量车越来越受欢迎,也是由其庞大的中低阶层的力量所决定。
其次,应重视发挥个人和组织在推动低碳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社会经验看,基于个人的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是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基础,各类社会组织也在推动低碳社会进程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在一份文件中指出,只要个人在平时稍稍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就可以减少“碳足迹”,消除“碳依赖”,如用烤面包机而不用烤箱,就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在欧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旅行时自觉购买碳排放。在日本,城市社区设置能源管理员,追踪和分析居民消费能效,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大大提高了市民的低碳消费意识。这种个人版的清洁发展机制,代表着社会生存方式的改变。
最后,应加强碳排放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据测算,过去1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交通运输领域对此的贡献度达30%以上,因此,减少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刻不容缓。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自行车看作是城市的绿色交通工具,既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又灵活、便利,深受人们的青睐。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考量自行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众所周知,我国曾经是自行车王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被自行车占据,自行车一直是最紧俏的工业品,“永久”、“凤凰”、“飞鸽”等自行车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自行车铃声响起,人们踩着踏板想去哪儿就去哪。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前只被少数人享受,代表特权的小轿车,也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在感受出行便捷的同时,使各位城市居民感受更深的,恐怕是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油价高昂、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宝贵的时间都被“堵”在了路上,人们最珍视的健康也深受汽车尾气之害。可以说,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呼吁回归自行车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有益健康。生活富裕后的中国人虽对健身日益重视,但很难做到日常化及固定化,如果用自行车代步,则可以拥有一项相对固定的规律运动,给健康一个较大的保障;二是减少开支。在能源紧张、油价飙升的今天,自行车运动不仅节约了能源,也改善了个人支出结构,减轻了生活压力;三是改善环境。大量使用自行车,提倡绿色出行,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四是壮大产业。人们被激发的自行车购买需求,将为在该领域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中国自行车产业的重新崛起,提供直接的市场支持。
二、关于回归自行车王国的具体建议
自行车作为公民中短途代步工具、健身休闲工具使用,是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必要补充,同时又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工具,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广大民众的收入水平与购买能力,仍然十分有限,简单推崇汽车与摩托车类的消费时尚,既使整个社会心理形成了不适当的过度消费压力,也使城市管理与环境处在过度负荷状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行车文化的更新与振兴不是简单复旧,也非简单反对汽摩文化,更不是再要政府投资建设一些国有自行车品牌企业,而是期望形成一种更为适当的,由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和公交车辆混合的交通运输结构,在其中适当突出自行车的地位,从而为人们改善自身生活方式与城市改进管理模式提供新的帮助。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媒体进行骑用自行车的社会宣传,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自行车文化社会动员等方面,提供相应支持,也可以举办更多的社区级、城市级甚至跨地区的自行车车技竞赛、趣味主题活动等,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尤其注意加强青少年在自行车文化复兴中的角色作用。
二是加强产品创新。使自行车在便携性、多功能性方面有新的进步,并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在自行车新产品研发上有突破性进展。政府及社会精英要在骑用自行车方面作出表率,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奖赠及员工福利中多考虑自行车。
三是完善配套设施。加大自行车连锁销售、维修、装饰网络建设,并为自行车的租赁、以旧换新、二手自行车交易提供支持,力争覆盖每一个城市社区。相关政府部门、社区、企事业单位应加强自行车存放管理,解决自行车存放难、易丢失的问题。
四是加强交通管理。应开辟专门的自行车道,与交通主干道隔离,禁止汽车和机动脚踏两用车驶入自行车道。在修建道路、制定交通规定和道路管理等方面,要对自行车行驶作出特殊规定,以此保护骑行者的安全。对自行车应加强“严管、严处、严罚”等措施,促使每个市民都自觉规范行为,提高安全意识,最终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