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官网!今天是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

  •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大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省委会要闻

民进甘肃省委会建言我省干旱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问题

2014-01-07 12:05       来源: 作者:【字体:


 

    1月15日上午,政协甘肃省十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12位委员分别围绕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能力建设、统筹教育公平、解决干旱地区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等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省政协常委、民进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唐援朝代表民进甘肃省委会作《关于解决我省干旱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问题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内容如下:

 

    我省中东部半干旱地区,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00~790m3,降雨量仅200~550mm,山大沟深,地高水低,居住分散,环境恶劣,相当一部分农村生活、生产用水严重困难。在这些地区,缺水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非常突出,广大人民群众贫在水上、困在水上、苦在水上。

 

    近年来,我省在干旱地区修建集雨水窖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使全省800多万缺水人口中绝大多数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普九”工作的逐渐完成,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差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好转。但是,在一些自然条件极端严酷的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的基本生存条件依然非常差。在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饮水极度缺乏,每年几乎都会出现断水的现象,在定西、会宁的一些山区学校由于距离水源较远,在断水期间甚至会出现师生汲取沟壑内的苦碱水饮用的现象。饮水缺乏的问题非常突出,饮水安全更无从谈起。

 

    一、会宁县、安定区、通渭县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情况

 

    我省委会针对此问题对会宁县、安定区和通渭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两县一区都位于甘肃中部,处于西北内陆干旱山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十年九旱,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300-400毫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25%和11.6%。干旱缺水不仅制约着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困扰着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饮水困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支持,结合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该地区饮水困难问题有了一定缓解,但由于地理环境和资金等各种条件制约,彻底解决农村中小学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困难重重。

 

    1.中小学校师生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会宁县各级各类539所学校中,目前已经解决饮水困难的,初中占34%,小学仅占4.9%。山区寄宿生缺水高达85%,全县师生人均占水量不足160升,仅够勉强维持两个月时间。一到旱季,许多学校不得不到近百公里外的黄灌区拉水救急,每方(吨)水价格平均为50-60元,有的高达80元。每年各农村学校用于解决师生饮水的经费占到整个公用经费的51%。2006年旱情严重时,曾出现学校四五十人共用一盆水洗漱,拧毛巾的水再接回利用的现象。

 

    定西安定区农村328所中小学6.3万师生人均年拥有水仅为0.28立方米,人均在校用水量为1.4公斤。定西通渭县缺水学校179所,占50%;缺水学生51475人,占学生总数的50%;缺水教师2364人,占教师总数的43%。

 

    2.清洁卫生用水无法保障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积蓄天然降水至今仍是当地广大群众和学校师生解决饮水问题的主要途径。集雨水窖中的水主要靠自然澄清,缺乏必要的消毒过滤设备,卫生状况较差。农村中小学大部分规模较小,公用经费严重不足,除去取暖和拉水两项费用外,剩余的仅够维持日常教学,加之“普九”以来学校配套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根本无力购置供水锅炉、小型茶炉或保温桶等饮水设施,无法保证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开水。更有一些没有经费拉水的小学校(学生不足50人),常常汲取当地沟壑和小河里的苦咸水作为师生饮水。

 

    二、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地天然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且地表水大多为苦咸水,因此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十分突出。目前,修建水窖,硬化校园 “集天上雨、解师生渴”一直是当地农村中小学解决饮水问题的现实手段。但迫于地方财政困难,学校办公费有限,资金不足导致了集贮水、净化水的设备缺乏。

 

    1.集流水窖不足,集流面积小

 

    据测算,一个12至15岁,体重为40公斤的少年每日需要3公斤的饮水量。一所1000人的学校,年需水量至少3000立方米。以会宁县为例,该县现有农村学校蓄水量仅仅是需要量的10%,加之降水分布不均,雨季多集中在夏秋季,雨水多的年份,学校缺水量在50%左右,干旱年份则高达90%,部分学校不得不以推迟上学或提前放学的办法来缓解学校饮水困难。

 

    安定区农村328所中小学,平均每所学校集流水窖不足2眼,其中24所小学没有水窖。农村中小学校园面积本来就小,但硬化面积不到30%,集流水量难以保障学校用水。

 

    2. 运水成本过高,学校经费难以支撑

 

    由于水窖数量和容积有限,靠水窖集流贮备的雨水不能满足当地农村学校全年的用水量。学校每年干旱的断水期长达4个月(4-7月)。断水期间,大部分缺水学校均要依靠从城里拉运自来水以供给饮水。每年仅拉水一项,学校经费支出平均约为3000-5000元(包括运费),占公用经费的20%以上。个别规模较大、饮水困难的寄宿制学校运水费用达十几万元,占经费的60%以上。学校不堪重负,也使得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真正发挥“保运转、促发展”的作用,严重阻碍着当地农村中小学的发展。

 

    三、解决我省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问题的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村中小学饮水困难问题在我省干旱贫困地区较为普遍。农村中小学校师生饮水困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尽快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是关系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民生,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一)加快实施干旱地区农村中小学饮水工程建设步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十一五”时期,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库区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争取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步伐。

 

    第一,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解决我省干旱贫困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困难问题,关系到农村学校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属于紧迫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国家和我省十分重视和优先解决的问题。建议省上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第二,建议干旱地区整体推进,实施农村中小学饮水工程,逐县、逐乡解决学校缺水问题。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在有输水条件的地区取建设引水管线,引人畜饮水工程之水入校;在干旱山区采取地面硬化、修建储水池的方法集留雨水。并为学校配备茶炉等设施,解决干旱地区学校师生的缺水问题。

 

    (二)建立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干旱地区农村饮水工程的经费来源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对政府扶贫、水利等涉农部门和新农村建设的专项经费,要统筹安排,加强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干旱地区农村饮水工程,应由县级财政负责日常维护,配备必要的消毒用品以及燃料,确保饮水安全卫生,不发生群体性饮水安全事故。

 

    (三)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饮水条件:第一,对年久失修的饮水设施进行改造和维修,继续使其发挥作用;第二,对离水源地较远、实施饮水工程成本过高的学校或教学点,应抓住新建寄宿制学校的机会进行合并,整合资源和资金。

 

    第三,在制定新建寄宿制学校规划时,应首先考虑饮水设施建设。以确保师生喝上水,喝上清洁安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