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 核心产区的提案
一、我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的比较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省畜牧业正在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体系正在形成。随着中央决定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决策,我省应当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大通道的作用,利用好我省山荒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良好物质基础,发挥多年来以畜牧产业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形成的科技和群众基础,瞄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需求,加快向西开放、开发与合作,以工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产业发展,瞄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建设畜牧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交易、技术服务聚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产业核心区。
1、地理优势明显。甘肃省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境内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区域东西狭长近2000公里,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变化多样,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基础。甘肃省境内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包兰铁路、陇海铁路以及在建的兰新铁路二线、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宝兰铁路二线将形成密集的铁路网,连霍高速、京藏高速以及省内主要地级市间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与周边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相比,我省具有明显的通道优势,这既便于我省畜产品的内运外销,也便于我省做大和延长产业链,发挥吸纳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冷链、贸易、服务等产业。
2、资源优势突出。甘肃省是我国第五大牧区,有甘南草原、祁连山草原和北部荒漠草场,近几年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2500万吨的秸秆,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和陇东粮仓的粮食连续丰产,马铃薯和玉米淀粉等粮食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饲草料保证。甘肃省中东部有大量的荒山荒坡,西部有丰富的平坦荒地,为我省打造甘肃省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建设场所和保证了隔离区。
3、人文优势优越。甘肃省是秦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点,经过长期的相融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且境内众多少数民族都是跨省区而居,大部分民族都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特别是境内的伊斯兰民族具有收购和贩运牛羊的体系,甘肃省有2000多万农业人口,具有传统从事养殖家畜家禽的历史。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地广人稀,民族聚居相对单一,畜牧业主要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受草场载畜量限制,发展规模养殖人力资源和草料资源不足。而内陆如陕西、河南等省种植业和工商业经济发达,农业人口就业条件要求高,发展草食畜牧业动力不足。
4、科技优势雄厚。与丝绸之路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在畜牧兽医科技力量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中国农科院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成了口蹄疫国家级重点研究室、省级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拥有较大数量的专业研究人员,科研力量雄厚,在品种选育,兽医兽药,动物防疫疫苗研发、制造和销售方面拥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动物消毒制剂和口蹄疫防治疫苗、动物蛋白制品在拥有较大的覆盖面积和市场份额,为我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产业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基础。
5、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甘肃省牛存栏6702万头,居全国第11位,羊存栏3106万只,居全国第5位,形成了河西、陇东肉牛产业带和中部、临夏-甘南肉羊带,有21个县、区牛饲养量超过10万头,10个县、区羊饲养量超过100万只,50个牛羊产业大县年出栏牛羊占全省80%以上,2008年以来,全省以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7700多个,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规模优势。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各种养殖补贴、整合资金,大力推广“康美”肉牛生产模式、“陇原中天”肉羊生产模式、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省秸秆利用量达1200万吨,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撑。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的建议
(一)着手编制《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建设规划》。
1、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对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进行调研,重点研究和考察省内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畜牧产业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研究我省畜牧业与省内外、国内外产业互补、对接、合作空间,明确我省畜牧产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的重点领域,谋划一批畜牧业开放合作的重点项目。
2、建议调整《甘肃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与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规划相衔接,使之纳入国家重点产业扶持范围,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的支持。
3、建议发挥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制种、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优势,与中西亚国家展开交流合作;发挥多年来草原生态恢复治理、牧草生产技术研发、优质饲草资源丰富等优势,探索开展荒漠草场生态保护治理、草原可持续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生态屏障建设,面向新疆、中西亚地区建设优质饲草料加工储备和输出基地。
4、加大我省畜牧产品向中亚、中东地区国家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贸易方面的合作,建立营销网络,并且搭建畜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及时通报中亚等国家的畜产品生产、市场、贸易政策等信息。立足出口优势和潜力,积极培育出口创汇型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农产品冷链贮运设施设备,促进加工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及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品加工增值程度,增强甘肃特色畜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着力解决一些制约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解决好畜牧养殖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建议在全省推广张掖、武威以“双联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缓解养殖户贷款难的问题;建议加快农村居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种植大棚、养殖暖棚的确权颁证工作,缓解农民缺乏抵押担保物的困难;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重点支持养殖大户、合作社扩大规模;协调有关金融机构,采取灵活放贷、还贷周期,适应畜牧业生产周期,解决放贷、还贷周期与畜牧养殖收益期不协调的问题。
2、解决好发展舍饲畜牧业土地利用难、利用贵的问题。
建议放宽利用国有荒山、荒滩、荒地进行畜牧业养殖设施建设的管制,将利用国有荒地进行舍饲养殖视同于农业用地进行审批,视同于农业用地降低收费标准,降低畜牧业养殖的成本,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畜牧业。
3、完善六大体系建设,解决好长期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建议:一是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畜禽新品种培育,加强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二是大力支持基础母畜建设,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场扩大辐射能力。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加大扶持畜牧业实用机械的研发,建议将畜牧业机械纳入国家农机具补贴目录进行推广使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畜牧养殖人力成本。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建议调整动物疫病防治疫苗的方式。将现行的由政府采购疫苗,以实物方式免费提供养殖户实用的方式调整为由政府按照养殖户规模进行直补的方式。解决大量采购疫苗配型不准确、实物投放过程中冷链运输不到位而导致的疫苗不适用和失效问题。
加快标准化建设,建议在我省加快实行畜产品的标准化示范推广过程中加大与中亚、中东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接,签订畜产品标准互认协议,方便我省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省畜牧业正在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现代畜牧业体系正在形成。随着中央决定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决策,我省应当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大通道的作用,利用好我省山荒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的良好物质基础,发挥多年来以畜牧产业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形成的科技和群众基础,瞄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需求,加快向西开放、开发与合作,以工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产业发展,瞄准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建设畜牧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交易、技术服务聚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产业核心区。
1、地理优势明显。甘肃省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境内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区域东西狭长近2000公里,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变化多样,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基础。甘肃省境内兰新铁路、青藏铁路、包兰铁路、陇海铁路以及在建的兰新铁路二线、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宝兰铁路二线将形成密集的铁路网,连霍高速、京藏高速以及省内主要地级市间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与周边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相比,我省具有明显的通道优势,这既便于我省畜产品的内运外销,也便于我省做大和延长产业链,发挥吸纳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冷链、贸易、服务等产业。
2、资源优势突出。甘肃省是我国第五大牧区,有甘南草原、祁连山草原和北部荒漠草场,近几年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2500万吨的秸秆,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和陇东粮仓的粮食连续丰产,马铃薯和玉米淀粉等粮食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饲草料保证。甘肃省中东部有大量的荒山荒坡,西部有丰富的平坦荒地,为我省打造甘肃省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建设场所和保证了隔离区。
3、人文优势优越。甘肃省是秦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点,经过长期的相融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且境内众多少数民族都是跨省区而居,大部分民族都有从事畜牧业的传统,特别是境内的伊斯兰民族具有收购和贩运牛羊的体系,甘肃省有2000多万农业人口,具有传统从事养殖家畜家禽的历史。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地广人稀,民族聚居相对单一,畜牧业主要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受草场载畜量限制,发展规模养殖人力资源和草料资源不足。而内陆如陕西、河南等省种植业和工商业经济发达,农业人口就业条件要求高,发展草食畜牧业动力不足。
4、科技优势雄厚。与丝绸之路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在畜牧兽医科技力量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中国农科院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成了口蹄疫国家级重点研究室、省级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拥有较大数量的专业研究人员,科研力量雄厚,在品种选育,兽医兽药,动物防疫疫苗研发、制造和销售方面拥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动物消毒制剂和口蹄疫防治疫苗、动物蛋白制品在拥有较大的覆盖面积和市场份额,为我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产业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基础。
5、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甘肃省牛存栏6702万头,居全国第11位,羊存栏3106万只,居全国第5位,形成了河西、陇东肉牛产业带和中部、临夏-甘南肉羊带,有21个县、区牛饲养量超过10万头,10个县、区羊饲养量超过100万只,50个牛羊产业大县年出栏牛羊占全省80%以上,2008年以来,全省以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7700多个,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规模优势。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各种养殖补贴、整合资金,大力推广“康美”肉牛生产模式、“陇原中天”肉羊生产模式、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省秸秆利用量达1200万吨,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核心产区提供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撑。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的建议
(一)着手编制《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建设规划》。
1、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对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进行调研,重点研究和考察省内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畜牧产业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研究我省畜牧业与省内外、国内外产业互补、对接、合作空间,明确我省畜牧产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的重点领域,谋划一批畜牧业开放合作的重点项目。
2、建议调整《甘肃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与我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畜牧业核心产区规划相衔接,使之纳入国家重点产业扶持范围,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的支持。
3、建议发挥我省旱作节水农业、农作物制种、设施农业等技术推广优势,与中西亚国家展开交流合作;发挥多年来草原生态恢复治理、牧草生产技术研发、优质饲草资源丰富等优势,探索开展荒漠草场生态保护治理、草原可持续利用、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丝绸之路生态屏障建设,面向新疆、中西亚地区建设优质饲草料加工储备和输出基地。
4、加大我省畜牧产品向中亚、中东地区国家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贸易方面的合作,建立营销网络,并且搭建畜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及时通报中亚等国家的畜产品生产、市场、贸易政策等信息。立足出口优势和潜力,积极培育出口创汇型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农产品冷链贮运设施设备,促进加工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及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品加工增值程度,增强甘肃特色畜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着力解决一些制约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解决好畜牧养殖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建议在全省推广张掖、武威以“双联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缓解养殖户贷款难的问题;建议加快农村居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种植大棚、养殖暖棚的确权颁证工作,缓解农民缺乏抵押担保物的困难;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重点支持养殖大户、合作社扩大规模;协调有关金融机构,采取灵活放贷、还贷周期,适应畜牧业生产周期,解决放贷、还贷周期与畜牧养殖收益期不协调的问题。
2、解决好发展舍饲畜牧业土地利用难、利用贵的问题。
建议放宽利用国有荒山、荒滩、荒地进行畜牧业养殖设施建设的管制,将利用国有荒地进行舍饲养殖视同于农业用地进行审批,视同于农业用地降低收费标准,降低畜牧业养殖的成本,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畜牧业。
3、完善六大体系建设,解决好长期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建议:一是扶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畜禽新品种培育,加强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二是大力支持基础母畜建设,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良种场扩大辐射能力。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加大扶持畜牧业实用机械的研发,建议将畜牧业机械纳入国家农机具补贴目录进行推广使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畜牧养殖人力成本。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中:建议调整动物疫病防治疫苗的方式。将现行的由政府采购疫苗,以实物方式免费提供养殖户实用的方式调整为由政府按照养殖户规模进行直补的方式。解决大量采购疫苗配型不准确、实物投放过程中冷链运输不到位而导致的疫苗不适用和失效问题。
加快标准化建设,建议在我省加快实行畜产品的标准化示范推广过程中加大与中亚、中东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接,签订畜产品标准互认协议,方便我省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