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 甘为人师 ——记民进会员、云南省高校名师王昆建
我已经不记得初识王昆建老师时候的情景,大概在哪次民进基层组织活动上,又或是参政议政工作中,还是在某次宣传会议上?这些大概就是王老师留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民进会员、人大代表、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却偏偏遗落了一个最重要的身份——人民教师。
有的人一辈子做了很多事却一事无成,而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硕果累累。回顾几十年的教学历程,王老师心满意足,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她一生的追求。
父母是开启教师生涯的启蒙人
王昆建老师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于小时候的王老师而言,教师意味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包容耐心的处世原则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于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是王老师从小的理想,在参加高考志愿填报时,王老师填报的三个志愿都是师范院校。王老师的父亲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从小就教育他的儿女们,人的一生,无论再苦再累也要读书,这影响着王老师懂事之后的追求,也养成了王老师在教学当中坚持不断学习钻研的习惯。
1975年,当时的盘龙三中(现粤秀中学)多了这么一名年轻、负责、细心的新教师——王昆建。然而,初为人师的王老师在欣喜于实现理想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怎么和孩子沟通等等都是她需要学习的地方。
1984年,王昆建老师进入了昆明师专(现与原昆明大学合并,名称改为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她的第二个教学生涯开始了。 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王老师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习,她先后曾经到南开大学读研究生课程,进过云南师范大学的助教进修班……
1995年,王昆建老师再次进入云南大学中文系,开始新的研究生生涯。她说那一段日子是她最开心的记忆之一,她就像海绵一样,如此地渴求知识的滋润,各种各样的知识如同甘甜的雨露,一一吸纳于她的内心,使她在最快的时间里成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年内完成了20万字的讲稿。
教学研究是一生永恒的追求
在昆明师专任教期间,王老师和同为民进会员的尹相如老师开始了他们的写作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和研究,在全国写作教学还处于分割式教学体系的情况下,两位老师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写作课程理论体系建设研究上,完成了全国第一本用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子而坐理论这一学术专著《写作教学导论》,建立了写作教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了高校写作教材的建设,编写了《高等师范写作教程》,教材最终获得了七项奖项的荣誉,并被推荐位全国的高等院校教材。两位老师并没有止步,他们又将写作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建立了训练课程体系,转变了写作没有理论的历史,把写作课程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写为主。经过多年的努力,2006年写作课程成为了全国精品课程,两位老师在获得云南省高校名师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名师工作室。
在初教系任教的同时,另一项教学研究吸引了王昆建老师的目光——儿童文学。但是对于儿童文学,王老师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为此,她特意脱产一年,到浙江师范大学师从蒋风、韦苇教授,进行了专门的儿童文学学习。一个新的天地在她面前打开了,原来云南本土就是一片儿童文学的沃土。
云南省的儿童文学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王老师一头扎了进去,读书成累,撰稿成牍。2001年,昆明成立了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所,王昆建老师任所长,主持工作期间与来自台湾的台中大学的《台湾民生报》进行了联谊和学术研讨,开展各种儿童文学的研究活动。同时在昆明学院的学报上专门开辟了儿童文学专栏,12年来一期不落,每期都有不少于6篇的全国儿童文学。这份刊物不仅成为了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交流的学术平台,更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刊物荣誉称号。
王昆建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把自由快乐还给童年,当把儿童健康、健全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定位,当不再用传统的规范去衡定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时,我们的心必与儿童贴近。作为教育者的作家,她不忘文学的使命。以两种身份共同观照文学,把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问题的长久思忖化为鲜活的形象,她创作的一系列故事联系着社会、学校和家庭,溢满当代社会儿童生活气息,因而有着鲜明的真实感和形象感。她真诚希望还童年的真实给儿童,让处于应试教育情势下的当代小学生在阅读的快乐中获得心灵的补偿与释放。
与此同时,王昆建老师还在高校积极尝试开设了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昆明学院儿童文学课程成为了云南省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量网络资源显示,昆明学院儿童文学精品课程为全国各省市的儿童文学精品课程提供了样本。 28年的高校教学生涯,王老师始终致力于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先后在全国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文艺报、人民日报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高校教材《儿童文学教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课程资源,教材在全国50多所高校使用。
2011年,王昆建老师从昆明学院退休,她的教学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这不是终点,退休后的王老师仍然热心于教育事业,她受聘于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始了对独立院校教学管理、青年教师培养和写作课程教学,为云南的教育发展发挥余热。
加入民进是第二种人生的起点
昆明师专支部是民进昆明市委基层组织里成立较早的一个支部,民进的的老前辈王运生、杨时康、龚景训等等既是学校的教育精英,又是优秀的民进会员。在这些前辈的影响下,王昆建老师于1986年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了一名民进会员。
不久,昆明师专支部换届,面临着遴选新的领导班子,被推荐的王老师感到压力巨大,多次婉拒。她始终认为自己只会教书,不会政治。经杨时康等老前辈多次做工作,王昆建老师终于答应做师专支部的主任,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余年。从那个时候起,她才开始对民进作为参政党的身份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名支部主任,王老师是个新人,然而凭着多年教学生活锻炼出的责任心让她在做好支部工作的过程当中,始终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原则。师专支部的工作越来越规范,新加入的民进会员个个优秀,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责履行得有声有色。2008年,昆明师专与昆明大学合并,改为昆明学院,民进的两个支部也进行了合并,新成立了昆明学院总支,当时已卸任的王昆建老师当选总支主任,团结带领着新总支开始了新的征程。
2005年,民进昆明市委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王昆建老师当选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那一刻,她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当任副主委的五年里,王老师主要负责市委会的宣传工作及妇委会工作。在我个人进入民进市委工作之后,因在宣传处工作的缘故,我与王老师认识,并在她的指导下学到了最初的宣传工作经验。几年的时间里,王老师带领我对民进市委会刊《昆明民进》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和调整,大大提高了会刊的整体质量。每年的妇女节、儿童节、敬老节,王老师更是与妇委会一起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慰问活动。
期间,王昆建老师当选市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积极投身到参政议政工作当中。她坚持实际调研出提案的原则,每撰写一个提案之前,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尤其是社区调研。多年来交出了多个市长重点督办提案,如《确保昆明市粮食安全》、《规范网络管理制度》等等,并在人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在履职中学习 在学习中履职》的发言。针对建设较早的小区停车难的老问题,她建议,市政府应重视老小区停车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和空间资源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库,在早期开发小区、老商业区、新建但车位明显不足的小区,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场,并作出建设总体规划。
2010年,她参与政协组织的专题视察调研昆明市粮食管理安全工作后提出,政府要逐年增加对粮食储备安全的投入,确保粮食安全和供需平衡。2011年,她提出的《关于加强建立网吧监控机制的建议》得到市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2011年1月1日起,昆明市将对举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无证照经营行为进行奖励,奖励经费从每年的文化市场管理经费中支出。昆明市进一步加强了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各级文化行政执法部门把日常巡查和抽查的重点放在学生放学以及双休日、寒暑假等几个重点时间段上,由市区向城郊结合部和乡镇延伸,为全市广大青少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2010年,王老师因为年龄原因,因此在民进昆明市委第七次代表大会以后不再担任副主委一职,民进会员和机关干部的依依不舍令王老师动容。她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有义务有责任认真履职,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而这个组织又带给了她许多的良师益友,带给了她家的温暖和牵挂。那一刻,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民进这个大家庭了,这种情感如同此刻情不自禁流下的热泪,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她的人生当中。
人的一生有时候很短,从站上讲台的那天算起不过数十寒暑,一辈子只做了教书这一件事;人的一生有时候也很长,那些曾经稚嫩的莘莘学子早已长大成人,学成归来。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三尺讲台,它依然静静地等待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们走上去,开始人生中的第一课;还有那逐渐爬上脸的皱纹,变白的银丝,它们始终述说着坚守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教育事业永远的青春无悔!
王昆建小资料:
王昆建,女,1956年出生,1986年成为民进会员,昆明学院初教系教授,云南省高校名师。民进昆明市委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委,期间曾担任市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曾荣获云南省优秀教师、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