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乡村教育里的百合花
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盘旋、水鸟嬉翔,在奇峻秀美的乌江画廊之滨,“鸡鸣三市(贵阳、遵义、毕节)”的偏岩河之畔,有一位扎根基层24年的人民教师,她叫张巧,女,汉族,1973年8月生,贵州金沙人,2013年4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现任第十六届金沙县人大代表,“贵州省初中英语张巧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荣获“2016届马云乡村教师奖”。
磨砺韧性 把青春献给农村
1992年,刚满19岁的她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金沙县沙土镇官田社区青山学校任教。偏僻的山村小学仅有一条“毛马路”。这里有电灯,但经常停电;有住房,但四壁透风。伙食自理,买菜也难,用水要到半里外去挑。其他同事都是本地人,每天下午放学后,空荡荡的校园只留下她一个人。孤独、寂寞、恐惧以及艰苦的条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增添了她植根山区教育的决心和勇气。都说师范生是“万精油”,张巧老师当班主任上语文,又兼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无论上哪个学科,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而且教学成绩显著。张巧老师还兼少先大队辅导员,记得有一次全乡开展庆“五·一”歌咏比赛活动,她和同事带着二十多名学生徒步到五公里以外的官田社区所在地开展活动,深夜又将学生们带回学校逐一送回家。就这样,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诚恳的态度,默默的奉献,张巧老师也收获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并于1997年调到沙土镇官田中学任教。
大爱真情 将顽石琢为璞玉
张巧老师深爱着教育事业,24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忘我工作。1998年,孩子临产前一天她都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产假未满,心系学生的她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教室。2011年秋季学期,学校将初三两个“吊车尾”的班级合并,这些学生中抽烟、喝酒、打架、讲脏话的不在少数。马上就要中考了,事关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和前途,张老师顾全大局,临危受命,勇于担当。面对顽固不化的班级,面对伤透脑筋的学生,她意识到必须先走进学生心里,用“爱”唤醒他们的心灵。一个月下来,她走访了所有学生,发现了不少问题,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促膝谈心,很快就成为了学生们的好朋友。
丹是个性格偏激且厌学叛逆的留守女孩,长期缺少家庭关爱。记得一次晚自习后,张巧老师又找学生谈心,回到家已是11点,正欲洗漱时宿舍管理人员打来电话称班上的丹喝醉了。她立即拿起手电筒赶到学校。到了宿舍,看着嘴里呢喃着“爸爸、妈妈”的丹,心里除了恨铁不成钢的气恼,更多的是母亲般的心痛。等张老师将丹哄睡时已是凌晨二点半。第二天,丹知道经过后,感动之余悔恨不已,从此开启了自己阳光的人生。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张巧老师始终把发生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不逃避,不退让,积极与学生共同面对,为孩子及家长排忧解难。由于长期超负荷地工作,身体本来就单薄的她病倒了。2012年,声带息肉手术后,她深怕耽误学生中考,不遵“静声休养1个月”的医嘱,带上口罩跑回教室,奋力地用沙哑的声音辅导学生们复习,最终她带的“吊车尾”班级在当年中考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厚积薄发 用佳绩回报社会
张巧老师非常喜欢学习,也善于学习,日常的辛劳与琐碎从未影响她老师不断进取的心。1997年,在毕节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大专毕业。2007年,她又通过函授学习获英语教育本科学历。闲暇时,常通过英语磁带、英语杂志、英文电台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在英语教学中摸索前行。她大胆探究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现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除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外,还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报名参加“慕课问道”及“翻转课堂”的学习,参加“李镇西教育研究会”,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她坚持写读书笔记、教育心得,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巧老师英语科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全县前茅,她曾带过六届初中毕业班,所担任英语学科中考成绩多次获得全县第一名。优质课评选曾获省级三等奖、市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2009年被授予“毕节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称号;2013年被评为“毕节市首届教学名师”;2015年被表彰为“县级优秀教师”,2016年她又从全国115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届马云乡村教师奖”,是毕节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教师。
聚力前行 勤探索再建新功
今天,在荣誉面前的她依旧不骄不躁,沉着稳健,把自己的所学和经验无私地与同行分享。特别是在2016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授牌成立“贵州省初中英语张巧乡村名师工作室”后,为把工作室搭建成金沙初中英语教学的人才培训中心,张巧老师和她组建的团队,废寝忘食、呕心沥血,通过创新“磨课”培训法,全面提升全县初中英语教学水平。她力求避开刻意准备或者课前反复训练的所谓“精品课堂”,把立足点放在教师平时的“自然课堂”,坚持打造“有效课堂”,真实再现教师的“教学轨迹”,有意暴露教师的不足。通过“随堂听课”、“推门听课”、“课后随诊”等形式“磨课”,提升工作室成员、学员的课堂驾驭能力,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
24年的风雨历程,张巧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忠诚践行着教育的真谛,用坚守承载着人生的诺言,用丹心铸就教师的灵魂。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她始终努力前行,金沙教育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