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官网!今天是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

  •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大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会员风采
民进媒体
中国民主促进会甘肃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民进艺苑

依靠科技抓扶贫 推进小康村建设

2014-01-08 11:03       来源: 作者:【字体:
 
依靠科技抓扶贫   推进小康村建设
 
             ——王林安先进事迹
 
    荣获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状)的民进会员、甘肃省省政府参事、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民进甘肃省委会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民进先进会员、获得国家多项奖励的王林安,情系高寒贫困山区,依靠科技抓扶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成绩斐然。为使贫困农民掌握适用科技知识,他亲自编写教材,逐县逐村巡回办实用科技知识培训班,培训各级科技人员1217人次,培训农民群众253.2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98.02万份。从而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脱贫奔小康打下良好基础。
 
    1996年至1998年,王林安同志遵照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目光投向了甘肃省高寒阴湿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根据民进中央星火西进及民进甘肃省委会的要求,千方百计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加快高寒区的农村小康建设而努力工作。他先后共率领602名科技行政人员在甘肃省的五个地州市所辖属的15个县,涉及160个乡、1756个村、11416个社、374881户、183.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7.7万人,占26%,贫困人口70万人,占38.2%),粮田面积307万亩。以整乡的形式,“靠政府行为、靠项目牵动、靠科技收入、靠经费支撑”,开展跨地区、大规模、多部门、多学科的大型科技扶贫与推进小康村建设。通过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的苦干实干,严格的科学管理,抓转变观念,抓人才培训,抓示范样板,抓科学实验研究,抓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以“完成一个重大项目,总结一套科学技术,致富一方农民群众,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带动一批支柱产业,建设一批小康户”为总奋斗目标。以“八项增产技术”为中心,“八项”实验研究为基础,主攻粮食单产,增加总产,开展多种规模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使该区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1996—1998三年粮食累计种植面积913.97万亩,粮食平均亩产229.7公斤,比95年基础产量152.8公斤亩增76.9公斤,增长50.3%。累计增产粮食5.45亿公斤,新增总产值3.42亿元,新增纯收益2.33亿元,科技推广投资收益率27.78元/元,科技贡献率55.18%,人均收入758.34元,增长44.5%,人均产粮377.3公斤,增长47.0%,贫困面由38.2%下降为24.8%,下降13.4个百分点,有23.59万人脱贫,农民生活水平显著得到改善。二是项目区域出现了一批养殖专业户。养鸡百只以上户,95年为371户116814只,年收入245.31万元,98年比95年分别多262户、69919只、73.98万元。养羊百只以上户,95年为343户,36120只,年收入324.05万元,98年比95年分别增加118户、13287只、141.77万元 。养猪百头以上户95年为61户,6830头,年收入136.6万元,98年比95年分别增加16户、1377头,年收入增加25.22万元。养牛百头以上户,95年为311户,约33534头,年收入1053.02万元,98年比95年分别增加16户、3165头、26.73万元。如临夏县黄泥湾村,97年全村仅养猪一项纯收入42.94万元,户均2700元,人均收入601.3元。三是项目区域出现了以“基地+农户”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化典型。渭源县五竹乡马铃薯生产基地,临夏州蚕豆生产基地,岷县首村当归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为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小康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渭源县五竹乡年种植马铃薯面积一万亩,60%产量的马铃薯做为商品薯出售,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1800—2000元,人均收入500元,占农户年纯收入的50%;岷县西寨乡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房前屋后、院内、地埂发展花椒生产,全乡11个川区村720户,户均种植百株花椒,全乡共种植花椒33.4万株,年产花椒22.7吨,年收入45.4万元,占农户年收入的20%。其中大寨村花椒年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50%。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小康村的建设发展。四是以种植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型经济。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加工增值,把加工后的废料用来发展养殖业,解决农户的资金来源问题,已被大多数农户所重视。临夏县尹集乡政府的综合养殖厂,利用当地丰富的马铃薯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马铃薯下脚料粉渣60万公斤,麦草氨化饲料1万公斤,玉米秆青贮饲料22.5万公斤,年循环育肥牛250多头,一个循环期为90—100天,常年共有四个周期,每头出售2500元。97年育肥牛350头,总产值87.5万元,共创利润6.475万元,解决了37户贫困户的经济困难。再利用牛粪生蛆发展规模养鸡,为农民奔小康奠定了基础。岷县利用当地药材资源优势进行当归深加工,加工后的当归每公斤30元,是原当归的3倍,加工后的当归销往广州、深圳、香港、东南亚等地,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五是科技人员帮农民注重抓经济收入。一些乡村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塑料大棚温室增加经济收入。塑料大棚由95年的212户、259个,年收入36.04万元,到98年发展755户、979个,年收入达193.38万元,比95年增加141.17万元。渭源县上湾乡水家窑村常家庄五位一体生态日光节能温室由1994年的2座已发展到52座约41.8亩,到1998年全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元,人均占有粮食364公斤,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高出227元和72公斤,农民生活起了很大变化。六是科技切实改变了农村面貌,加快了小康村的发展。清水县山门乡大集村地处深山沟,海拔约2050米,全村83户428人,粮田面积1440亩,人均3.4亩,该村95年种地膜玉米50亩,人均0.1亩,98年地膜玉米扩大到431亩,户均5.2亩,人均1亩多,亩产350公斤.仅此一项,人均产粮水平大大提高,98年达到650公斤,比95年人均产粮283公斤增加367公斤,人均收入达到405元,比95年增加200元。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大大得到改善。95年全村有茅草房120间,现已全部改建成土木和砖木结构住房,增加建筑面积1476平方米,人均住房由95年的17平方米扩大到21平方米,电视机由8台增加到21台,录音机由12台增加到18台,大衣柜、写字台由原来的56件增加到128件,自行车由55辆增加到 82辆,缝纫机由10台增加到24台。事实说明,科学技术真正为贫困山区人民带来了福音。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贫困山区建设小康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