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林:讲好敦煌故事 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
在中央社院学习期间,老师们的精彩授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从中受益良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文化遗产研究的文化工作者,老师们授课涉及的中华传统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等话题给了我很多启发,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敦煌文化遗产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想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好敦煌故事,助力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其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特别谈到了敦煌文化在文化自信上的独特价值意义,强调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在中央社院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要从更高的格局讲好敦煌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敦煌文化中蕴藏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灿烂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不畏强敌、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各民族和平共处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和谐精神等;体现了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人员交往、民族共存和“多元交融”的历史和文化胸怀。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绝好素材。此外,我们还要把敦煌遗产保护群体七十多年形成的“莫高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二、讲好敦煌故事,提供公共文化精品
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一方面,敦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容,以及一百多年来的敦煌文化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与全体人民共享。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通道上探索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认同、传承与有效转化,促进敦煌文化艺术的活化利用,讲好敦煌故事,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讲好敦煌故事,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们主动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以达到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和当代价值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文化内容的阐释上要有深度,在表达上也要更有温度;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和兴趣点,使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敦煌文化是文明融汇的产物,敦煌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和平、共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胸怀。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把其中最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敦煌文化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增进理解、强化共识、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抓手之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无论到哪个国家,只要一放PPT,敦煌壁画中一张张丰富的图像,再配合上我们的讲解,就立刻抓住了现场绝大部分人的眼球。现场和线上的交流很自然地围绕敦煌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乃至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等话题展开。每每这个时候,我们都为敦煌文化融汇人类各种文明结晶的魅力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激励我们进一步讲好敦煌故事,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本文摘自张元林(中央社院第46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学员、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在3月16日中央社院举办的2022年春季学期学员论坛上的讲话)